• UW内衣服饰
  • UW内衣经销商
《UW内衣服饰》, 《UW内衣经销商》合刊于2014年1月。 聚时尚, 国际化内衣品牌。 内衣行业管理, 营销, 陈列, 导购,促销等实践于一体。 我要订阅
《UW内衣经销商》, 《UW内衣服饰》合刊于2014年1月。 聚时尚, 国际化内衣品牌。 内衣行业管理, 营销, 陈列, 导购,促销等实践于一体。 我要订阅

新闻中心

| 展会报道 | 网站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国际内衣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韩国服装业步入重要关口  
发布时间:2005-07-19   编辑:   来源:
更多

    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韩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市场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主要凭借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接外国进口商订单进行生产。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探索由内需向出口转变,生产方式随之变为“创新型”,生产高附加价值产品并注重自主品牌。2000年以来,为适应市场变化,生产方式又开始逐步向“市场适应型”转换。

    上世纪90年代初,韩国纺织服装业进入“重要关口”。面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韩国纺织服装产品每况愈下,国际市场份额减少,企业纷纷向低成本地区转移生产,低迷消沉的纺织服装业与新兴产业的蒸蒸日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产业”。  

    然而,韩国企业没有后退,他们以产品结构为中心,果断进行产品结构大调整,重点加强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实施“差别化”战略,在质量、技术和价格上与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最终使韩国纺织服装业上了一个台阶,在国民经济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  

    
企业数量不降反增

    1999年,韩国国内服装企业为7506家,2000年与2001年分别增加至8629家和9146家,增幅为15%和6%;2002年又增加4%,企业总数达9509家,占整个制造业企业的8.6%。  

    2002年,韩国纺织服装业生产额和附加值在整个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7.8%和8.4%,其中服装业分别占1.9%和2.2%。同期,纺织服装业在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重为11.3%,其中服装业占3.4%。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由于结构调整和自动化生产进程加快,纺织服装业吸收就业规模减少。自1999年起,借助新建企业的增多,就业因而持续扩大,1999年至2000年年均增长6.5%,其中1999年比前一年增加10%,2000年续增6.4%。  

    
及时调整适应市场

    韩国人注重形象,讲究穿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重视品位、追求时尚,这些因素决定了韩国服装市场的发展潜力和变化趋势。

    以2004年为例。当年由于经济景气低迷,家庭负债导致消费心理萎缩,服装产品上市和库存指数均低调徘徊。尽管如此,内需市场仍维持相当规模。年内服装销售总额达19.23万亿韩元,仍比前一年增长5.5%。其中便服销售额为6.13万亿韩元,占31.8%,居于榜首;男服和女服紧随其后,分别为3.95万亿韩元和3.68万亿韩元,各占20.5%和19.1%。从增长幅度看,运动服与前一年相比增长20%,增速最快;儿童服和便装分别增长10%和5%,显示了坚实的增长和市场潜力。

    韩国市场上的服装主要分为男正装、女正装、运动休闲、儿童服装及内衣等五大种类。每一种类服装的流行趋势都在不断变化,服装企业只有准确把握市场动向,适应变化及时调整设计思想和生产结构,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男正装:曾占市场半壁江山,但在经济景气不振、失业增加的经济形势影响下,日渐萎缩,正在进入“后成熟期”。由于高收入阶层增多及一般消费层对品牌的喜好,推动了男正装市场高档化倾向。同时,由于“五日工作制”和上班服装自由化,引起“便装热”迅速扩散,外出便装和个性化便装受到青睐,一些骨干男服企业为适应这一趋势,纷纷投入工作便服或传统便服品牌开发。

    女正装:由于女性上班族增加,市场需求不断见长,随着女性经济、社会活动增多,消费能力增强,需求的高档化、品牌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由于崇尚运动的理念和“便装热”扩散,普通女正装市场萎缩现象逐渐显现。对此,不少企业及时调整战略,果断放弃低附加价值品牌生产,转向新品牌开发和高附加价值品牌生产。

    运动休闲:随着人们日益重视休闲和健康,加之生活水平提高和个人时间增多,带动了高中低各档运动、休闲服的需求增长。从趋势看,款式单一的高价商品和纯运动装正在逐步丧失吸引力,代之而起的是重视个性的宽松休闲装和中低价位的休闲装品牌。运动型休闲装由于设计理念追求时装化,而传统的休闲装品牌则追求动感,二者的市场潜力都将持续扩大。在运动服中,随着参与高尔夫运动的人群不断增加,年轻人喜欢的个性化高尔夫装、面向大众的中低档高尔夫装以及进口高尔夫品牌装各有千秋,因此形成了多元化市场结构。

    儿童服装和内衣:从趋势上看,市场空间颇大。儿童装的总体趋势是式样和色彩多样化,在中低档服装需求不断扩大的同时,高档和进口品牌服装的需求也较旺盛。内衣从面料、式样和做工上均向高档化方向发展,对塑身等功能性要求也逐步提高。

    
自主品牌不断增加

    韩国人穿着追求品牌,即使在内需市场景气不旺的情况下,品牌服装销售也一路上升。可以说,服装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品牌,品牌反过来又引领、促进了服装业的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起,韩国服装品牌持续增加,到90年代末和2000年有所减少,以2002年为起点重新恢复增长势头。有关统计显示,2002年韩国共有服装品牌1730个,比上一年增加5.6%,其中国内品牌1171个,民族品牌和设计品牌分别为993个和178个;海外品牌559个,其中专利品牌320个,直接进口品牌239个。从服装类别看,女性服装和便装(含运动便装)的品牌位居前两位,分别为509个和348个,各占品牌总数的29.4%和20.1%。

    
流通渠道多种多样

    服装品牌从树立、普及到最终获得收益,重要因素之一是销售。韩国服装业企业十分重视流通渠道的建设。截至2003年6月,韩国经营服装的卖场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店共1863家,其中803家分布在汉城、仁川及京畿地区。从具体形态看,一般商店数量最多,为1458家;其他依次为折扣店238家、百货商场98家、购物中心46家、批发中心5  家。从增长速度看,大型折扣店、购物中心增长幅度最大,分别比1999年增加了173.6%和48.4%;一般商店、批发中心等传统店则增加缓慢。显然,在流通渠道日益多样化的同时,以中低价为主的流通形态异军突起,这是一个重要趋势。

    品牌服装的销售渠道主要由百货商场、直销店和折扣店等构成。其中百货商场营业比重最大,服装厂家主要通过百货商场的销售推广品牌、提高品牌形象。

    流通渠道多样化还表现在电视购物和网上购物等“无店铺”流通方式发展迅速,这股新潮流与蜂拥而入的外国折扣店相结合,在时装销售领域所占比重日益扩大,加快了以百货商场为中心的流通结构变化。2003年,网上购物、电视购物和通信、目录商店的服装销售等“无店铺”市场销售额所占比重分别为39.3%、36.3%和24.4%。  

    
积极谋求海外发展  

    韩国的纺织产业以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及不断扩大的出口市场,成为韩国主力出口产业之一。据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韩国纺织产品出口额为153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4.4%,继中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五位。

    纺织产业良好的基础为服装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上世纪80年代,韩国服装类制品出口主要采取追求数量规模的按订单加工(OEM)方式,时装出口几乎空白,自主品牌出口更是罕见。90年代中期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内需市场萎缩,服装企业的经营战略开始转向海外。自90年代后期起,国内品牌设计师通过参加海外展览会和服装表演,同海外流通网的交易活动不断扩大,同时运用多种手段,系统地强化广告宣传,自主品牌的知名度逐步提高,从而带动了高附加值的自主品牌服装出口。2002年,服装类出口达38.52亿美元,2003年上升为66亿美元,在纺织业出口总额中占43.1%。

    韩国服装出口主要面向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市场,尤其近年来对华出口增势引人注目。据统计,2002年,韩国纺织产品对华出口为  8.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其中服装出口2.29亿美元,同比增长56%。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服装产业加快了向海外转移生产基地的步伐。其原因是人工费用上升,技术人员不足,运营成本扩大,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一些企业试图通过向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转移生产以谋求生存和发展,致使服装企业数目一度以年均10%的速度减少,由此形成管理和市场在国内、生产在海外的分工形态。同时,一些企业主动转移生产基地,则是为适应全球化趋势,开辟海外市场并提高韩国品牌的知名度,为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由于地理临近、劳动力价格低廉而丰富,韩国服装业的海外投资80%集中在亚洲地区,其中对中国投资项目和金额分别占60%和35%。从投资地区看,山东、辽宁、吉林三省项目和金额均占70%左右。近年来,由于越南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及优惠投资政策,也成为韩国企业的投资热点地区。

    韩国服装企业对华投资的典型做法是以大企业为核心、将20余个品牌直接打进中国市场;针对外资企业尚难在中国设立100%法人投资,因而主要采取利用已有法人生产企业或合资的方式。但是,迄今为止,品牌服装还难以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一些企业经营一两年就关门大吉。韩国服装业界认为,目前世界名牌服装云集中国,中国自身品牌竞争力也不断增强,韩国服装业必须制订长远对策,创造多样的经营模式。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韩国服装业清醒地认识到,市场需求、消费结构及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既给服装业带来了良好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服装业只有适应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才能求生存、谋发展。

    从外部环境看,韩国服装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凭借品牌、技术优势,固守其国际市场支配地位,使韩国服装业企业在进入其传统领地时遭受到了极大阻力和困难;另一方面,亚洲后开发国家和地区急起直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低成本优势和以技术开发为先导的高级化趋势,也使韩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市场被蚕食而日渐缩小。在发达国家和后开发国家及地区的双重挤压下,韩国服装业产生了“不进则退、不进则亡”的危机感。

    从产业动向看,进入21世纪,在数码技术推动服装业技术革新深化的同时,消费市场的新趋势也给服装业提出了新课题。一是消费者重视差别和个性成为购买力的重要因素;二是在追求设计独特性的同时,对服装的运动性、功能性要求也明显提高;三是人们对健康的关心不断高涨,促使服装业在经营上必须更加重视健康和环境因素;四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必须尽快将老年服装开发纳入“银发族”产业体系。

    
确立服装大国目标

    面对服装产业的新环境和新趋势,韩国在加紧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重点构建全球化服装产业体系,积极谋求“质量型增长”,紧跟消费需求变化,集中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努力实现经营多元化。2003年4月,韩国产业资源部提出,2010年韩国纺织产品出口要达到300亿美元,使韩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纺织服装业强国。

    为实现上述目标,韩国决定把纺织材料、染色加工和服装设计作为三大战略部门集中加以扶持。为此,计划建立为材料开发服务的研究中心和质量评估中心,加强已建成的尖端染色技术研发、生产中心的运营,发挥设在“纺织城”大邱市的“时装中心”在时装设计革新方面的领军作用。同时,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参加国际服装展览会、时装节和模特大赛,全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师和韩国品牌,多方面开拓海外市场,扩大服装出口。在国内拟完善汉城东大门服装展示场建设,并力争使每年两次的“汉城时装秀”跻身于世界一流“时装秀”的行列。

    韩国从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目标出发,精心规划了纺织服装业的地区分工。其中包括建立毛衣技术中心和染色技术支援中心;在大邱和庆尚北道地区重点生产化纤织物;在釜山重点生产毛织品;在忠清南道重点生产提花织物;在全罗北道重点生产针织品;在全州重点生产丝织品等。(经济日报)

版权说明:本站文章由国际内衣网原创或来自合作媒体,转载请看原始出处,内容合作请电:020-85659990
更多关于 , 相关信息
1